全球海運趨勢下,台灣的著力點
2020年一連串的天災與人禍,正在醞釀著全球供應鏈發生微妙的變化,那就是:由"全球化供應鏈"漸次移轉到"區域化供應鏈."
產生這種移轉現象的原因又非單一現象造成,而是多種現象”殊途同歸”的結果
現象一:地球暖化的趨勢:
現象二:人口/資源未來的分布:
現象三:區域性經濟之落差:
現象四:全球保護主義之興起:
現象五:網路與人工智慧的普及化
具體影響:
其一:由亞洲(工廠)至歐美消費地區的漫長運輸鍊:也就是亞歐線/亞美線的海上運輸將因產銷成本考量而向”區域化供應鏈”傾斜.世界工廠移向非洲.
其二:未來船舶大型化之勢頭受阻,最經濟的貨櫃船將落在5000TEU左右
其三:中國大陸的製造成本造成工廠向東南亞移轉後,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非洲大陸,看看北非向南歐每年經地中海偷渡/死亡的人數,與歐盟的無力感.
一個”沙 哈拉以南的自由貿易經濟區”可解決歐/非間尷尬的政經情勢.
其四:歐亞非三洲中歐洲之腹地將是非洲;北美洲之腹地將是中南美;東南亞則供應東北亞供應鏈之縮短間接的減少了CO2越洋中的排放
其五:非洲人口近年來的增加相較於歐亞美洲不婚不子的人口減緩
其六:大宗物資的原料多集中在三大”腹地區域”;而資本與技術則落在”消費區”
台灣的定位:
1.政策方面只有朝更開放,更自由方向移動(看看台/澎間的關係)
2.不求大,只求精,深耕產業升級,培養各行業之高端人才(人口變少)
3.港口,以未來5000TEU左右的主力船種來看,洲際碼頭之後硬體應該差不多了,宜適時轉向到”管理”,橫向整合,化繁為簡的單一窗口,在這方面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.
4.亞洲圓心的地理位置永不會變,從全球航運幹線退居支線的勢頭,有其週期,掌握得好,由”全球幹線”銳變成”地區幹線”未嘗不是”下一代順勢而為的方向之一.